網絡購物消費已成為當前市民消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網絡售假”事件也頻頻被曝光于公眾視野。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將要到來之際,國家統(tǒng)計局中山調查隊隨機選取有網購經歷的消費者展開網絡售假和網購打假調查。調查結果反映,網絡售假現象較為普遍,服裝、化妝品占據網絡假貨五成以上,消費者普遍反映維權難,盼政府加大監(jiān)管力度、規(guī)范市場。 ■網絡售假現象較為普遍 受訪者中,50%明確表示曾網購到假貨;20.5%對網購到的商品真?zhèn)斡兴鶓岩?,但不確定是否為假貨;僅有29.5%表示從未在網購中買到過假貨。 受訪者表示,網購買到的假貨中,五成以上是服裝鞋包和化妝品。由于網購主要依賴于圖片等視覺體驗,而服裝、化妝品這類商品難以根據圖片信息鑒定真?zhèn)?,買到仿品或劣質品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此外,電器和數碼產品由于各種各樣的行貨、水貨版本難以區(qū)分,容易混淆消費者的辨別力,占網購假貨的近三成。 容易買到假貨的網購平臺有哪些?調查結果顯示,幾乎目前活躍的每家電商都榜上有名,其中一些小商家聚集的網購平臺高居榜首,成為網絡售假的“重災區(qū)”,76.9% 的受訪者表示網購到的假貨是來自此類網購平臺。 ■退換假貨易,投訴維權難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規(guī)定“網購可七天無理由退貨”,且退貨運費保險為消費者減輕了運費壓力。在法規(guī)和經濟的雙重保障下,退換貨成為市民在網購到假貨時的首選處理方式。57.7%的受訪者買到假貨時選擇退貨退款,15.4%選擇換貨。 11.5%的受訪者表示會在網購到假貨時給予賣家差評,但同時他們認為,以當前電商的技術條件和監(jiān)管力度,賣家要在網購平臺上修改和偽造信用記錄并不是難事,因此“差評”對遏制網絡賣家銷售假貨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僅有3.8%的受訪者買到假貨之后會去投訴維權,另有11.5%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網購投訴維權渠道不夠暢通,部分受訪者認為網購平臺上投訴的取證要求較為刁鉆,還有部分人認為網購投訴入口過于隱秘,難以找到;另一方面,相比起實體店的面對面交流,網購投訴多數不是即時給予反饋,溝通難度更大、處理耗時更長、維權效率更低,期間還可能受到賣家的電話、短信騷擾,嚴重影響消費者的維權積極性。 ■消費者盼網購打假重拳出擊 65.0%的受訪者認為“法律對網絡售假懲處力度不夠大、違法成本低”是網購平臺上假貨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執(zhí)法部門采取對網絡售假“零容忍”的態(tài)度,依法嚴懲違法者,讓其付出不敢想、不敢做的成本。 55.1%的受訪者認為網絡交易發(fā)展迅速,但監(jiān)督管理措施存在一定滯后。與實體店交易相比,網絡交易以互聯網作為流通領域,具備虛擬性、開放性和跨地域性的特點,傳統(tǒng)的監(jiān)管手段功效減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消費者期盼政府監(jiān)管部門將網絡交易市場監(jiān)管落到實處。 雖然“網購可七天無理由退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消費者減少損失,但進一步的投訴維權往往面臨諸多困難。近七成受訪者認為僅僅退換貨并不能對售假賣家構成威懾,希望逐步建立“舉報—調查—賠付—懲處—公示”一條龍的完備、高效的維權機制,讓投訴維權真正起到打假的作用。
|